翻页   夜间
唐音阁 > 亲王家的贴身小侍卫 > 第63章 千秋镜
 
觥筹交错之间,筵席慢慢接近尾声。
在筵席结束时,皇帝与其他国家的皇帝、使臣以及君臣之间还要互赠礼物。赵国尊崇道教,道家法器铜镜成为千秋节君臣互赠的主要礼物,称为“千秋镜。”
古代的铜镜,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物品。它不仅可以用来照面,还可以作为一种礼器,象征着权力和地位。在中国古代,铜镜的制作工艺非常精湛,镜子背面通常刻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和文字。
其中,有一种铜镜被称为“社稷为重”,它的原初寓意是君臣互相提醒牢记民为本、社稷为重。这种铜镜的背面,通常刻有山川、河流、社稷等图案,以及“社稷为重”、“民为本”等字样。它的寓意是非常深刻的,它提醒着君臣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,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,不能因为个人的私利而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。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奢靡之风渐长,铜镜也逐渐变得奢华起来。一些奸佞之人,为了献媚邀宠,将铜镜制作得越来越精美,甚至在镜子背面镶嵌上了各种宝石和美玉。这些奢华的铜镜,不再是一种礼器,而是成为了一种进身之阶,此是闲话。
赵国皇帝登上福临楼,看着庆典快要接近尾声了,开始向千秋节当日向他祝贺献礼的各国皇帝、国王、使臣以及四品以上的官员,赠送或者赏赐金镜——镌刻有“千秋……”字样的青铜鎏金、青铜错金(银)或者青铜镜。
皇帝赠送完之后,各国皇帝、国王、使臣还有众大臣开始回赠。
当然,回赠时都有官员记录在册,谁回赠了什么样的镜子,作为皇帝心里也是有数的。
看着各国皇帝和使臣回赠的镜子,赵国皇帝很是高兴。这些镜子不仅制作精美,而且每一面镜子都代表着一份友好的情谊。
大臣们回赠的镜子,也是君臣之间的情感促进,时刻提醒官员明镜高悬,公正廉洁。
他心里暗自感叹,这一次的千秋节,外交活动和君臣之间的交流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。
“哟,这面镜子怎么这么神奇,怎么照得人像可以那么清楚?快,快拿给圣上瞧瞧。”负责记录整理的宫人要一一清点镜子数目和概况的,看到有一面镜子很特殊,马上取出来拿给皇上。
皇上拿在手中,只见这镜子表面很平滑,镶嵌在黑色刻花檀木中,整个镜子看着低调奢华。镜面既不是铜打磨的,也不是金子打磨的,但是看着就是那么清楚,连自己脸上的汗毛都可以一根根数清。他不禁惊叹于这面镜子的制作工艺,心中充满了好奇。
皇帝也是想有心显摆,便递给身边的近臣互相传看。
“看看这是谁送的?”皇帝询问道。
“禀皇帝,此镜是东城侯送的。”宫人回禀。
“宣东城侯!”皇帝道。
“宣东城侯见驾!”
白希音来到御前,皇帝问他:“此镜甚是神奇,你从何而来?”
“启禀圣上,此镜是微臣自己做的。”
“哦?想不到东城侯除了医术不凡,还会这等手艺。你是如何知晓制作这个镜子方法的?”
“微臣在一本古书上看到有记载这种镜子的做法,便想着一试。既是送给吾皇的礼物,微臣便亲自制作,做了七七四十九天,诚心祝愿吾皇万寿无疆,吾国千秋万代。”
这马屁拍的,拳拳到位。皇帝听了心花怒放:“好!赏东城侯蜀锦十匹,白银千两!”
这面镜子其实就是一面普通的玻璃镜子,但是这个时代没有出现玻璃,有些东西刚开始出现的时候,便显得弥足珍贵。
下面群臣沸腾,他们窃窃私语,做一面镜子也得那么高的赏赐啊?到底是什么样的镜子啊?这时,有宫人擎着镜子在众臣面前一一走过,让每个人都见识一下这面神奇的镜子。
这面镜子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,需要将苏打块和石英砂搅拌在一起,然后用高温融化,制成玻璃。接着,将玻璃放入真空中,使铝蒸发,让铝蒸汽凝结在玻璃面上,形成一层薄薄的铝膜。这种镀铝的镜子,能够反射出更加清晰明亮的影像。
白希音前世对做镜子有过兴趣,上网搜过如何去做,并且真的做成功了。
这次在穆云霄的帮助下,总共做了两面镜子,一面送给了王妃,一面送给了皇帝。
大臣们纷纷围拢过来,仔细端详着这面镜子。看着镜子里清晰的人影儿,他们惊叹于这面镜子的精湛工艺,也感受到了皇上对于这面镜子的重视。他们知道,这面镜子不仅仅是一件物品,更是一种象征,代表着皇上对于国家的治理和对于臣民的关怀。
一位大臣不禁感叹道:“这面镜子真是太清晰了,它的制作工艺如此精湛,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。”
另一位大臣也附和道:“是啊,这面镜子的出现,让我们看到了古代工艺的高超水平。我们应该好好学习古人的智慧,为我们的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。”

这时,皇上走了过来,他看着这面镜子,眼中闪过一丝感慨。赵国皇帝非常喜欢这面镜子,他想着把它放在自己的寝宫,每天都要对着它照上一会儿。他觉得这面镜子不仅能够让他看到自己的容貌,更能够让他看到自己要打造盛世的内心。他想起了自己年轻时的梦想,就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,让人民过上更好的生活。
于是皇帝朗声道:“我希望,你们能够好好学习古人的智慧,不断创新,为我们的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。”
大臣们纷纷点头,表示会谨遵皇上的教诲。他们知道,这面镜子不仅仅是一件物品,更是一种责任,一种使命。
白希音看到大家都在表态,心想这古人听了一定高兴。
皇帝又接着问:“东城侯,可知是哪一本古书,可否让大家都按照那个方法造出同类的镜子。”
“哪本书,微臣不记得了,但是微臣记得此方,可以把此方献上。”
“如此也好!得此明镜,君臣一心,也预示我赵国将出现一个河晏清明的盛世。”
“臣等祝愿我赵国,繁荣昌盛、千秋万代!”群臣高呼万岁。
震耳欲聋的祝愿声中,赵国皇帝仿佛看到一个百姓安居乐业、国家繁荣昌盛的未来。
“哟,蛮夷之地就是没见识,您看看这面回赠的镜子,灰不溜秋,土不啦叽的,真掉价儿。”一位大臣看见各国回赠的镜子,满脸嫌弃地小声议论着。他的声音不大,却像针一样刺进了蛮夷使臣的耳朵里。
很多离得近的国王和外邦使臣也都看过来。
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,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